<一日十年> <羅曼諾夫的崛起> 科學化訓練-1

運科訓練
發表於 2016/12/20 309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
給讚
收藏

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,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

<一日十年>

<羅曼諾夫的崛起>

科學化訓練-1

隨著徐國峰和GARMIN的合作越發密切,一些心率教練的課程和跑姿班也因應而生,GARMIN從初階到高階錶款功能各異其趣,高階款包含了垂直震幅、雙腳觸地平衡、觸地時間等功能。

透過特定演算法和心跳帶、GPS錶的配合,得以算出各種跑者關切的數據,試想,一支配戴在手腕的錶,卻能夠回饋如此多樣的數據,讓人驚訝科技的進步。但我們也可以反思,這樣的數據是否精準?從數據上回推跑者的特性是否有失客觀?

S選手算是個半職業選手,從1500、5000、10000到馬拉松都進入了台灣百傑的行列,S選手早期的跑姿屬於"坐"式跑法,身體重心下沉,時至今日,演變成高步頻觸地時間短的樣貌。

多數只看過一次S選手練習狀況的教練,都會認為S選手過於前腳掌著地,以至於產生足部的傷害。

S選手維持現今的跑步姿勢已有一年以上的時間,中間曾參與多場接力賽和馬拉松,在馬拉松的成績上甚至與巔峰時期相去不遠。為了驗證各個教練的揣測,我不定期的進行錄影,從側向、正向、斜向、俯視,各種角度的拍攝皆納入分析,同時也單獨拍攝著地瞬間時的狀況,對照S選手在GARMIN平台上的數據後可發現一件事情。

S選手在每公里5:05~5:15的速度下跑姿和每公里5:30~5:50的速度下有些分別,慢速的狀況下S選手的步頻便已達到175以上的數據,在每公里5:15左右接近飽和,步頻約莫在每分鐘185,接著隨著速度上升緩慢曲線成長。

在衡量選手狀況時應要客觀的綜整該選手的表現,而非以一次的練習狀況下判斷,S選手在高步頻、慢速狀況下,若以腳跟著地,才更該覺得奇怪。

步頻的確可經過節拍器和其他練習進行改善,但在不"過慢"的狀況下,每個人都有其習慣的步頻,跑姿亦是。教練應該視選手的特性給予輔助,而非塞入一套公式。

我們可以從GPS錶的數據上觀察到很多事情,但也有很多事情我們無法單憑數字做決定。

究竟是縮短觸地時間我們才能夠跑得更快,還是因為我們跑得更快,觸地時間因此縮短?

往下滑看下一篇

檢舉

我認為這個內容是
廣告
情色
侵權
其他

請在此留下訊息,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

跑步足跡 + 30